今天博學的同事午飯時候,談起青海地震,偶爾提起「天地不仁」一句,藉以論述天災。其實,此句語出「道德經」上篇「道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由於我不懂又好奇,便乖乖的查證一趟。互聯網撮要:"「天地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地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一棵樹從枝繁葉茂到枯槁不堪,一朵花從爭奇鬥艷到隨風飄零,各有自己的季節。古代帝國的興盛衰亡,上天不需要特別照顧誰,趨勢該如何就會如何。萬物自行榮枯,人的世界自行興衰。「芻狗」是指以草紮成的狗,為古人的祭祀用品,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用完隨即丟棄。
天地跟聖人是對照的句子:天地就像一個場所,讓萬物在裡面不斷發展,但天地本身不介入。聖人同樣也不會介入百姓當中一起做生意或其他生活瑣事,就像天地一樣照顧所有百姓,讓他們自己發展。一旦有偏心,就會挪東牆來補西牆,最後左支右絀,反而更麻煩。"
噢!這個「自然」的道理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對嗎?
附錄白話譯文:
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
聖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
天地之間,正像一個風箱啊!
雖空虛卻不致匱乏,一鼓動就源源不絕。
如何「介入」太多,很快就會窮途無路,還不如守住持中的原則。
後記:有前輩來電指出,我再次查證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的含義時,卻另有解說:「不」是不理會的意思,天地是不理會仁義的特定框框,只崇尚「道法自然」之律;「不」又可解作負面「沒有」的意思,即是天地雖然「沒有仁愛」,人們仍然要反宿命論,努力以赴的意思。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