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前輩囑咐我看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負建築」一書,我只看了幾頁序:「在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佔有私慾的前提下...」,建築師可以創造怎麼樣的建築模式?我想此問題也可以對於其他創作,有一點啟發作用;我一面肯定象徵或表象意義和視覺需要,此等概念對創作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我認為這些概念不是創作的主體,更不會是創作的精神。一篇詩、一幅畫、一座雕塑,都應該有作者獨特完美的意念,與其閱歷、文化、社會、環境的共融,象徵意義或視覺需要都只是通往此意念的門。門後,將會是一萬個可能。
同樣,你自己的門,是開?是關?也許同樣影響你接收意念的精粹,新儒學家唐君毅老師曾經說過:人之固執像自困在一所門窗緊閉的堡壘,何時打破隔閡,就是要自己開門接受的一刻啊!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