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花語二

嗯!我快要入醫院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希望醫療儀器可以如陽光穿透花蕊般,讓我了解了解「自己」啦!

花語一

斑駁的陽光

穿透花蕊

究竟單薄的背面是什麼

厚重葉片起伏其後

也許明天朝露潤飾

Friday, July 30, 2010

親親寶寶

以下是我昨日的午餐「作品」,願意讓所有的寶寶家長參考。

敬啟者:

我們是學生 寶寶(假名) 的家長。我們的女兒現時還不足四歲,自2009年7月起,參加 貴校的興趣班,至今已經一年多。

於本年7月21日(星期三),我太太如常約在下午3時25分,到貴校接女兒放學,當時有位職員簡單地向她說,我們的女兒「跌親」,跟著同一個職員便從課室拖著女兒出來,交給我太太。誰知道女兒一見到媽媽,便不停哭泣,直到我在大廈地下見到她們兩母女,女兒還是大聲哭泣,更加嚷叫右手痛,大概30分鐘都未停止,由於我們擔心起來,原本只想到附近的YY醫院作簡單檢查,殊不知X光照片顯示和醫生證實我們女兒右邊鎖骨骨折。其後,縱使我們不斷致電聯絡 貴校主任, 貴校還未交待我們女兒受傷的原因和過程,現特函要求校方盡快向我們交待受傷事件始末。

現時我們女兒雖然已經回家觀察休養,但是,她需要在胸膛長期配戴特別「保護帶」,更要在8月內不時返回醫院做X光檢查等等,可見醫療費用將不菲。由於 貴校一直採取迴避的態度,使我們極為傷心失望,我們保留追究全部醫療費用的權利。

另一方面,我們為女兒報讀多個暑假興趣班:游泳、溜冰和彈鋼琴,都因著是次受傷事件要全部取消,所繳交的所有學費全部都不能退款,我們家長金錢上損失不少。再者,女兒現時在家中,連暑假作業都因為右手無力而做不來,對她的正常假期生活大受影響。

現時,我們面對女兒受傷而痛心不安,還未明朗的醫療程序,精神壓力十分沈重,加上種種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我們兩夫婦強烈要求校方馬上處理這件事情,盡快用電話跟我們溝通聯絡。


此致

寶寶教室


學生家長謹啟

Thursday, July 29, 2010

人間世

昨晚的黑色暴雨訊號,接我回到「人間」的家,原來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提電話在身邊,我們仍然可以繼續生活。

我想:只要我們能夠回首仰望,把我們的心靈回歸,我們會更接近真道。

Saturday, July 24, 2010

特別請假

各位網友:參加退修,請假五天。

Friday, July 23, 2010

黑色暴雨

颱風「燦都」走後,昨日下班時段,來個黑色暴雨訊號,雨中街道上的「打工仔」狼狽不堪,衣衫盡濕。我卻安坐在工地的工程車內,和幾位女同事閒聊,司機同事小心翼翼地駛往附近的港鐵站,我突然感到有點幸福!

跟我午後在貨櫃辦公室門前觀雨一樣,頭頂是寬闊的簷篷,由四根鐵柱支撐著,無論篷外的世界如何滂沱大雨,篷內的我都被受保護,只是地面濕潤急湍的水流,偶爾與光泛起點滴的交流。

在這黑色暴雨的晚上,我更學懂在安樂窩窗邊觀雨,領受簡單的幸福生活!

Thursday, July 22, 2010

選擇樹

昨天是「燦都」風雨日,窗外的小青棵樹被吹得東歪西倒,差不多下班時段,一位「好久不見」中學時代的老師來電,她家中有事要向我求助。我沒有多問詳情,相信一定是「江湖救急」的事情,便答應下班後急速趕去見她。

然後,我致電回家「請假」,老媽說:「要打風啊!」我還未及回應,她續說:「妳不是胃痛麼?好像幾天沒有好好吃過一頓晚飯呢!」我唯唯諾諾了事,照原定計劃赴會。

我想無論對應大小事情,我們一生都身處於一棵「選擇樹」前面,究竟要向左走呢?還是向右走呢?有時候,我可以考慮詳盡一點;有時候,我在瞬息萬變之間,作為或不作為,都總有我個人而獨特的「傻瓜」原因。 有時候,我事後後悔;有時候,我為自己驕傲。

嗯!那年那月那日,是我自願選擇為您做一點點事情!

Wednesday, July 21, 2010

幻象

噫!這是我喜歡「玩」的拍攝遊戲!

把空間感帶進平面圖,啟發我自己無限的想像。

在視線的盡頭,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

讓高架橋跑入雲裡,天使與人類齊飛?

還有「我」這個無意投影於其中的旁觀者。


註:這是我的小相機的「遺照」。懷念「他」!

Tuesday, July 20, 2010

荷葉連枝

是愛麗斯來的電郵,鼓勵我以404主持人的身份,跟一個老人服務機構聯絡,接洽今年9月份的一個攝影項目,心情卻有點戰戰兢兢。

其實,都是愛麗斯種下的福緣,這是同一個機構對我們的第三次邀請,相信404過往的義務拍攝工作做得不錯吧!

因此,在云云眾生的荷塘之中,我特別喜愛荷葉的承擔力,荷枝的一脈相承。善哉!

圖:「手機」荷葉照

Monday, July 19, 2010

市區荷花

昨天我路過城門谷公園,池塘中的荷花盛開,幾位攝影發燒友帶備器材,相信由清晨開始,他們已經拍攝多時。

荷花不是我至愛的拍攝對象,我反而喜歡荷葉、荷枝 ... 之類,較為低調。

噫!我純粹路過,沒有準備,只用眼睛拍攝了一張高樓大廈間的荷花,和用手機拍攝了一張荷花「大頭照」呢!

Sunday, July 18, 2010

灣仔轉角處

哈!在專科醫生的「鏡頭」下,我不是一個「直腸直肚」的人!聽說我的腸子比較普通人稍長而彎曲,要做檢查時,醫生會特別費神!


圖:水從何處來?

Saturday, July 17, 2010

皇后大道東一隅

兩日來回於醫務所,十分勞累困倦!

噢!我的背包打開,裡面的小相機,不知道何時不翼而飛!

是扒手所為?

是緣起緣滅?

是「他」再不願意跟著我?


註:自2004年聖誕節,客戶公司的週年晚宴抽獎,我幸運地擁有我第一部的傻瓜小相機之後,我差不多天天帶著小相機在身邊,以便隨時使用。另外,我曾經轉贈或購買過最少七部不同大小的相機,送給對攝影有興趣的有緣人,從來沒有「捨不得」的感覺。今次遺失了「他」,卻特別感到依依不捨!

Friday, July 16, 2010

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於1888年建成,原持有人為裕泰興創辦人、香港當舖大王羅肇,是莊士敦道60至66號一列四幢廣州騎樓建築的其中一幢,因外牆掛有「押」字牌匾,十分搶眼,成為區內地標,是香港現存罕有的中式古舊設計。02年市建局以2,500多萬元購入,作為文物保護項目,之後更為和昌大押進行修復工程,共投放1,500萬元,復修外牆和特色欄杆,並加建消防通道,以符合現時法例要求。" 以上是官方網頁對和昌大押的描述。

不過,現在和昌大押門前,仍然有老婆婆與雜物手推車的組合,跟新穎汽車、「的士」等城市特產唱反調。我也放棄了拍攝旁邊的智能新廈,依然記錄著「和昌大押」的近貌。

圖:2010年7月1日的和昌大押

Thursday, July 15, 2010

一葉知了

我向一位攝影前輩提起那位九十後的小姑娘,隨口說起她有興趣去西藏旅行,前輩幾天內翻箱倒篋,硬叫我拿一本又一本他自己的相片集、其他攝影名家專輯及西藏雜誌回辦公室,借給她閱讀。

「為什麼呢?前輩與她素未謀面!」

「噢!說起九十後的年青人,不去富裕的國家吃喝玩樂,反而留意艱苦的西藏路線,有興趣研究攝影,這是難得的事啊!」

「噫!」

「我只希望為我們未來的攝影新進,盡一點點棉力而已!」

Wednesday, July 14, 2010

賺回來的一年

自七月四日以來,開始擬似胃痛,間歇性抽搐地痛,初時以為小事,自己安慰自己,可能是工作忙碌吧!有些微工作壓力而已!不過,到昨天為止,胃痛已經持續第十天,時好時壞,有點惱人!

雖然我看過兩次家庭醫生,情況都沒有多大的好轉,於是,我把病情始末詳細寫下一個電郵,連帶我吃過的藥名、家庭醫生的說法,昨晨寄給一對夫婦朋友。

不料他們十分緊張,一小時後致電給我說:「今天已經給妳預約另一個醫生,替妳詳細檢查,希望多取一個意見!」

「噢!為什麼這樣擔心呢?我還好!」

「噫!忘記了去年的七月四日嗎!妳差不多就此死去!」

「啊!是嗎?這麼巧呢!」

Tuesday, July 13, 2010

可愛的九十後

辦公室剛剛聘來一位新同事,是一個九十後的小姑娘,使用法國洋名,披著長長的頭髮,穿上背心短裙,潮流電話、電玩不離手,加上其他潮人服飾,形象跟我們一輩「老鬼」的傳統偏見,沒有兩樣!

她上班兩個月來,我跟她都是「hi」和「bye」之類的溝通,緊緊抱著「代溝」的偏見,我主動盡量避開她。經過一些偶爾工作接觸,尤其是午飯時間,大家都沒有外出午飯,在辦公室吃簡單的三明治,於是便閒聊起來,使我對她認識深刻多了。

興趣一:
「我喜歡深夜到碼頭區釣魚,一共買入四套魚竿。」
「為什麼喜歡釣魚?」
「噫!可以訓練獨處、思考、耐性、策略 ...」

興趣二:
「我喜歡經營網上生意!」
「買什麼?」
「特色化妝品、小玩意兒、精緻電玩、潮流飾物、新奇家電 ... 總之,都是本地沒有代理的潮流產品啦!」
「如何開始?如何掌握貨源呢?」
「唔!容易辦啦!到網絡上搜尋囉!跟負責人電郵、網上IM (instant message),我並不貪心,只會要求做他們網上的銷售點。」

嘩!好厲害的九十後小姑娘!我開始喜歡接觸「九十後」。

Monday, July 12, 2010

梧桐寨瀑布

"梧桐寨村是大埔區內的一條古老村落,其中以全港最長的林村長瀑最為著名。

瀑布入口處建有一所宏偉的道教勝地萬德苑,可供遊人參觀及參拜。瀑布分為四個:井底瀑、中瀑、主瀑及散髮瀑,各有不同特式及美態。

下雨天切勿前往,因部份山路較為崎嶇,容易出意外,另外亦有山洪危險。"

除了上述以資料外,老伯伯們還告訴我,昨天遇到四個山友兄弟,他們帶著一隻燒鵝、半斤燒肉上山,老伯伯們好奇地問:「幾位兄台,有餚無酒,似乎獨欠酒水呢!」「噢!啤酒早在上星期日放在井底瀑的底部,已經水冷多時了!」他們回答。

圖:井底瀑的底部

Sunday, July 11, 2010

做學徒的日子

心言:

上文提到的新客戶,真有其事。我上班的第一天,師傅的女秘書把那客戶的傳真給我,說:「這是妳名下的第一個客戶了!開工啦!」當我看見傳真上只寫著:「請執行」三個字的時候,「呀!要從那裡開始呢?」我錯愕地回應。女秘書卻頭也不回地走開了,忙著她自己的工作。

我硬著頭皮入去問師傅,她兩分鐘內寫了一張工作清單給我,填滿一張A4紙,然後說:「這些只是預備工作,至於策略部署,就用妳那天的提議啦!」

那刻,那份突然的感覺很奇妙,無知、愚蠢和英明共存,像嬰兒初學走路一樣!

Saturday, July 10, 2010

如何找第一份工作

敬愛的心言:

那年剛考完畢業試,成績單還未拿到手,便到處求職,寫過二百多封求職信,但是一無所獲。某天下午身在中環,突然有一所小型公司來電約見,我說可以馬上到,來電者有點錯愕。

約十多分鐘後,我坐在公司接待處等候,遠處傳來用英語罵人的聲音,心裡有點抖;再打量前面那位求職者,黑色名牌套裝、名貴高跟鞋、手提包,面龐上的化妝品恰到好處,外貌專業。

我回看自己一身碎花布裙、涼鞋,加上一張素顏,好像跟目前處境格格不入,實在有點慚愧!

好不容易,我步入公司負責人的辦公室,原來是一位星洲女士,她叫我以英語簡單介紹自己,我戰戰兢兢地說一遍,還未說畢,她桌面的直線電話突然響起,我示意她接聽,並靜悄悄站起來打算離坐外出讓她談公事,殊不知她反示意我留下來。良久,她談畢公事,笑容滿面地說:

「難得現代的青年人如此細心!」
「妳幾時可以上班呢?」
「既然這客戶的個案妳都聽過了,就由妳來處理吧!」

這樣,我找到我第一份工作專業「實習生」。

註:那個年代的畢業生,沒有世叔世伯介紹,不能入行當「實習生」;當不了「實習生」,不能取得有關專業資格。當時,我的確沒有如此的世叔世伯呢!

Friday, July 9, 2010

父母官

昨晨到某地區的政府大樓,辦妥公事之後,我「八卦」鑽入隔壁的法院大樓第一號法庭旁聽。據了解,所有「新」案件都是由第一號法庭主理,經過初步聆訊後,法官會考慮直接處理或轉移到其他法庭處理。我「八卦」只是一陣子,記錄不少所見所聞。

說粵語的洋法官:
因為當天第一號法庭門口寫上一個洋人法官的名字,所以我選擇第一號法庭去旁聽,以為可以免費上一課,實行「聽案學英文」,怎知道開庭時,踏出來的確是一位洋法官,說的卻是標準粵語!

被告人是「撞聾」伯伯:
洋官處理一宗非法聚賭案,被告人多達十二人,他把案件解釋完畢差不多要結案時,其中一個伯伯才說:「呀!您說些什麼!」他沒有半點動氣,打發其他人先行離開,把伯伯請到他跟前,重頭說一遍。

被告伯伯缺席聆訊:
被告伯伯與鄰居爭執,稍有推撞,被控「襲擊」罪,卻忘記如期上庭,被警方下拘捕令「捉回來」,洋官聽過年邁伯伯解釋後,從寬處理。

請「屋企人」舉舉手:
一個在羈押的被告人,出庭後東張西望,心不在焉,連法官的問題也聽錯,洋官問他要些什麼,被告人說:「唔知我屋企人有無黎?」洋官馬上對著旁聽席說:「請屋企人舉舉手!」然後被告人安心笑一下,案件聆訊繼續。

Thursday, July 8, 2010

七七

昨天偶爾想起「七七事變」中,盧溝橋石獅子的故事,除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文學作品外,我在互聯網找到以下最簡單的撮要: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中國北平附近的宛平縣進行軍事演習,夜間日軍以有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方拒絕後,日軍於8日晨向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七七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

對於歷史事件,我時常發著同一個「白日夢」:可否讓我回到歷史的現場,親身體會一下當時的悲慟? 如果導演可以,如果攝影師可以,如果文學家可以,如果藝術家可以,只做「呈現」的工作, 沒有自己個人的批判、評論,可以嗎?

所以,我再到互聯網,找到"Direct Cinema"一詞:

這個概念是指用攝影機如實地記錄及報導事件,不會專門為導演「宣傳」些什麼「訊息」,它源自電影改革運動之中叫"Direct Cinema"的概念。新聞機構都會用類似的概念,要拍攝工作人員,用準確無私的態度記錄新聞事件。

噫!有"Direct Photography"嗎?

互聯網資料:

"The concept of using a camera to record and report events as they happen without staging the a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director, has its roots in the film movement known as Direct Cinema. Similar to Direct Cinema, organizations that cover news want viewers to believe that their camera crews are capturing news events in an accurate and unbiased manner.

Direct cinema is a sub-genre of documentary film in which the director and his crew impartially observe and record the events shown in the final movie. There shouldn't be any attempt made by the filmmaker to interfere with, or change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s. Direct cinema requires restraint on behalf of the director, and a professional detachment to---but not a disinterest in---what's being shot. The filmmaker does not use his film to advance any type of political or social agenda; he is merely interested in accurate reporting, regardless of the outcome. Well-known examples of direct cinema documentaries include Woodstock."

Wednesday, July 7, 2010

媒妁之言

來自新德里的外電報導:"一場豪華印度式婚禮已排定舉行,一切籌備也順利進行中,但新郎卻忽然失去結婚興趣。為什麼呢?焦慮的印度新娘聘請一位私家偵探查明原因,原來新郎最近發現自己已感染愛滋病毒。

內行人說,在這個10件婚姻中仍有9件憑的是媒妁之言,且婚姻制度又面臨現代社會壓力的國家裡,偵察愛人這一行近5年來生意興隆。在城市中,一般家庭越來越依賴在報章或網站上刊登小廣告,或透過專業紅娘機構,為子女尋求完美婚配對象,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會誇稱甚至虛構自己的條件。不像過去關係緊密的社會中,媒妁婚多發生在相識家庭間,現在的婚姻多透過不認識、不熟悉的管道進行,與陌生人來往,風險就會提高。為彌補這個空隙,私家偵探就應運而生,在相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秘密調查。

相親對象提供的資訊都可以查證,例如他們的財務情況、教育背景、健康甚至性取向、可疑的生意或個人來往關係,以及舊愛關係等,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一次調查通常需要7到10天,費用則視複雜程度,可能在1萬5000到30萬盧比(320到6400美元 )間。"

哇!不如讓印度年青人多走一步,直接「自由戀愛」同自己選擇啦!

Tuesday, July 6, 2010

麻笏圍

遠足結束前,我們路過「麻笏圍」回市區,根據政府的資料:

"麻笏圍,是鄧氏族人於清乾隆年間 (1736至1795年) 所建。該村四面築有圍牆環繞,圍門向北,並裝有連環鐵門。門上紅粉石門額刻「鬱蔥」二字,寓意春蔥生長茂盛之地,可證該圍原稱「鬱蔥圍」。圍內房屋排列整齊,正中主巷盡頭設有神壇。可惜部分圍牆已被拆卸。圍門於1994年列為法定古蹟。"

領隊伯伯又說:那時候這一帶地區較偏僻,朝廷官兵管不到,便由村民自建圍牆,自組弟子兵守衛家園,因此,我們現在叫這樣的村落做「圍村」。

Monday, July 5, 2010

平山寨村溪

我從未到過平山寨村,眼見都是荒廢的村落,枯萎的農地,由於陽光猛烈,土地活像燒焦了一樣;不過,轉入叢林,又有另一番體會,小小溪澗流水淙淙,清澈而且嫩綠,單是聽到看到,已經令人暑氣全消,伯伯們就索性來個「下水禮」了。

當天回家後,搜尋到一位山友在互聯網上,留下一段有趣的「平山寨」行山日誌:

"幾經辛苦終於落到草坡的盡頭,由於前無去路,唯有走進溪澗內,沿澗直下平山寨,這條小小的溪澗,仿似亞馬遜森林,除了多昆蟲外,還先後遇上兩條蛇,先是一條估計長度達三至四米的大蟒蛇,可能是大隊人行過,驚嚇了牠,見牠在水中四處竄動,像在找地方躲藏。繼而又遇上一條青竹蛇,一名行友險些踩個正著,之後大家不敢太大意,步步為營,小心前進,不久,在溪澗傍出現了一條破爛的水泥小徑,大家便走在小徑上,不一會到了平山寨。"

哇!我們幸好沒有遇到大蟒蛇呢!

Sunday, July 4, 2010

沙螺洞村

星期日清晨,應老伯伯們的邀請,遠足去。

起點是大埔的鳳園,是眾多野生稀奇珍貴香港蝴蝶的家鄉,伯伯們看到一隻巨型的「蝴蝶」停歇在一扇門上面,叫我去拍攝,巧合有幾位考察蝴蝶的外國女士路過,我就興高彩烈地告訴她們,怎知道她們說那不是蝴蝶,是飛蛾(moth)!因為蝴蝶停下來時,就會把翅膀摺疊起來,而且絕不會長時間停留不動,轉眼間就會飛走;我們看到的蛾,是兩翼伸展平開,聽村民說已經停歇了在同一位置兩天,動也不動。噫!是在等待誰嗎? 有點想替他或她登一幀尋人啟示呢!

圖:沙螺洞村口的民居,已經淹沒在野薑花叢中。

Saturday, July 3, 2010

老香港的消遣

我的電郵傳來一則「老香港的貧窮日子」,與大家懷舊一番,特抄錄一節如下:

"圍在電器舖前看電視 – 在電視還未普及至家家戶戶每人一個的年代,要看電視除了去涼茶舖外,還有一個免費的方法,那便是站在電器舖前看,當然站得久會累,但電視節目如此吸引,又怎會介意辛苦一點?

涼茶舖可說是前電視年代市民大眾的聚腳點。在涼茶舖最盛行的時候(40-60年代),喝涼茶是一種生活情趣,由於舊日的社會並沒有太多娛樂,一般市民只靠聽收音機及有線廣播消遣時光,而涼茶舖內,多設有收音機與有線廣播(麗的呼聲),市民只需花費一角幾毫「幫襯」一碗涼茶,以此極低廉的消費,便可以坐在店內慢慢享受, 聆聽天空小說以及特備的粵曲節目、足球賽事等,足可消磨一個晚上。

此外部份涼茶舖,還供應當天報紙,任由閱讀。這給予街坊們一個歇腳攀談、消閒的好地方,因此, 到涼茶舖喝涼茶便成為了一種生活情趣,而涼茶舖亦被認為是勞苦大眾工餘的好去處。60年代伊始,收音機逐漸普及,以聽收音機招攬生意的賣點已然式微,有些涼茶舖遂添設點唱機,內藏幾十隻受歡迎的流行曲細碟,如此便可以吸引一批愛聽歌的青少年到來光顧,成為他們的蒲點。

發展至1962年,麗的電視中文台啟播,不少涼茶舖都裝置電影機,吸引街坊入內觀看,涼茶舖一時變身成為迷你戲院,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1967年,免收費的無線電視開臺後,電視機入屋,涼茶舖作為「社區中心」的歷史任務遂告終結。可見涼茶為上一輩的市民大眾留下不少甜美的回憶,到涼茶舖亦為當年艱苦的歲月帶來舒緩的機會。"

圖:2010年的迷你涼茶舖

Friday, July 2, 2010

中山公園

昨天我負責陪伴一組「八十後」的老伯伯,遊覽香港的中山公園;在酷熱警告的天氣之下,雖然我幾乎曬溶了,幸好老伯伯們的活動一切順利。

"中山紀念公園,內有一座高四點五米的全身銅像,園內的各項設計,亦反映中山先生人生中多個歷程,包括通過兒童遊樂場遊廊、「天下大公」匾額等建築,以及十字架形燈柱、水池,重現他一生求學時的環境、政治思想的主張和對宗教信仰的點滴。

中山紀念公園是香港首個以紀念孫中山為主題的公園。公園位處西區公園體育館旁邊,鄰近西區海底隧道的通風口,位置正是中山先生當年因政治問題未能登岸,要在船上約見香港革命支持者時,其船隻停泊的地點。

建築署高級建築師表示,公園設計考慮到三個元素,一是中山先生在港讀書環境、二是其政治思想、三是其宗教信仰。當中兒童遊樂場的遊廊,是以中山先生在港曾入讀的拔萃書室(拔萃男書院前身)、舊時中央書院及港大的柱廊式建築為藍本,以展現中山先生年輕時的求學環境。

園內牌樓上的「天下為公」匾額,拓自中山先生贈予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的墨寶,此四字亦是中山先生常用的題詞。另外,鐘樓建築則寓意他的「五權憲章」思想。 孫中山、 陳少白、尢列、楊鶴齡四人當年曾以「四大寇」自稱,經常聚於港島中環歌賦街的楊耀記商店,討論時政。紀念公園內亦建有四大寇庭院,以紀念他們,而園內到處亦可見十字架形燈柱,連同水池,則象徵著中山先生的宗教信仰。"

註:互聯網報章撮要

Thursday, July 1, 2010

七一

直到此刻,我仍然深深思考紀實攝影的問題:傳統的紀實攝影家,常常以一幀或一系列的照片控訴社會的扭曲現象,例如羅列畸形兒,去指控水源污染、工業廢氣;現代的紀實攝影家,究竟要往那裡去呢?

誇張?失落?沈淪?要赤裸裸地告訴社會,例如:「我是雙性人!」「我同時是癮君子!」或者是,最近「卿本佳人、為何作賊」之類的語言,也許這是一個迷失混沌的年代。

因此,昨天我問:「明天有什麼節目嗎?」眾答:「到大陸消費囉,跑下馬仔囉,行街睇戲囉 ... 」

噫!我會做些什麼?明天告訴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