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蘭州市有點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味道,兩岸由多道鐵橋連接,資料顯示最早的一道橋樑是:
"光緒初年,陝甘總督左宗棠擬建黃河鐵橋,因外商索銀三百萬兩而作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陝甘總督升允借推行「新政」的有利時機,令蘭州道彭英甲與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談判建橋事宜,談判意向經升允同意,上奏朝廷批准後,簽訂合同。合同規定所建鐵橋五孔,橋墩為鋼筋混凝土,橋面中部為車道,兩側為人行道,全長二百五十米,寬八米。保固期八十年。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德國海運至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送到蘭州。有鐵道的地方,火車運;沒有的用騾馬大車運,費時十七個月,運回建材一百五十萬斤。鐵橋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十日開工,於次年七月初四日竣工。
工程司(師)美國人滿寶本、德羅掌管建橋的工程技術,華工天津人劉永起為施工負責人。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六十九名洋工華匠為主,帶領著蘭州的大量泥水匠、木匠、鐵匠及普工,進行了一場蘭州歷史上從來沒有的工程建設,並以它的優質質量名垂史冊。
竣工後的鐵橋油為橘紅色。為了使它中國化,在南北兩岸各建一座三楹牌坊,正面均由升允題額「第一橋」,背面分題「三邊利濟」、「九曲安瀾」,相互對仗,概括了建橋的意義,寄寓了美好的企盼。牌坊的設置,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使生硬的鐵橋柔美化,並與白塔山的亭台樓閣、蘭州城池飛檐翹角的通濟門極為協調融洽,渾然一體,成為全國少有的中西合璧景觀,也是中國人民最早睜開眼睛看西方、對外開放的歷史見證。1928年,國民軍駐甘軍政首腦劉郁芬,將「第一橋」匾改題為「中山橋」,中山橋一名遂延續至今。
抗戰時,蘭州成為大後方。為了保護中西交通咽喉「中山橋」,將橘紅色橋樑改油為鐵灰色。空中有中蘇戰機保衛,地下有高射炮防空,多次擊落妄圖轟炸鐵橋的日本飛機,鐵橋始終傲然挺立於九曲黃河之上,確保蘇聯援華抗日物資的汽車隊,源源不斷地馳過鐵橋,通往抗日前線。 1954年,在梯形橋架上,置五架拱形鋼樑,不僅增強了橋的強度和負荷,而且使中山橋有如五道彩虹凌波而過,顯得更為雄壯美麗。 歷經百年滄桑,見證了古城蘭州發展與繁榮的「天下黃河第一橋」— 中山鐵橋,隨著黃河蘭州段一座座現代化橋樑的出現,終於卸下了百年重擔。如今的中山鐵橋像一位走過漫長風雨歷程的世紀老人,向人們描繪著蘭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中秋節快樂:)
小黑:謝謝您!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