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7, 2011

蝴蝶效應

昨晨我「失魂魚」丟掉家居門匙:

事緣,端午節假期早上,我睡眼惺忪,跟媽媽外出飲早茶;「吃飽飽」後,還順道到附近一個新建的公園走走。在公園後面,我發現一個小山丘,又好強地一股腦勁跑上去,以為可以從另一邊下山,媽媽阻止無效,被迫跟隨;結果找不到下山的路,越走越遠,兩母女要手腳並用,滑落一段險峻的山坡,才可以回到車道。好不容易回到家門,我摸一摸口袋,竟然丟掉門匙。

「媽媽,我丟掉門匙,您有帶嗎?」

「沒有!我沒有拿手袋。」

「吓!糟糕了 ... 」

「那妳打電話,找個開鎖匠啦!」

「啊!咦!手提電話沒有帶在身 ... 呀!都丟掉了嗎?」

嗯!我把媽媽安頓在一處休息,我自己從頭到尾把先前路線再次走一遍,沒有任何發現。故事後略五千字,等到超過下午二時,我們才回到家中。我查看案頭的手提電話記錄,猛然醒覺,錯過了一位朋友的約會。唉!她會怎麼想呢?因此,您會相信「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得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嗎?」

如今,我相信了。

後記:

"蝴蝶效應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洛侖玆60年代初的發現,在《混沌學傳奇》與《分形論——奇异性探索》等書中皆有這樣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侖玆(E.Lorenz)在皇家麥克比型計算机上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計算机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他把上次的輸出直接打入作為計算的初值,然后他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一小時后,他回來時發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异可能很快成為輸出的巨大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在氣象預報中,稱為‘蝴蝶效應’…”“洛侖玆1979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可預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會在得克薩斯引起龍卷風嗎?’…”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動翅膀而擾動了空氣,長時間后可能導致遙遠的彼地發生一場暴風雨,以此比喻長時期大范圍天氣預報往往因一點點微小的因素造成難以預測的嚴重后果。微小的偏差是難以避免的,從而使長期天氣預報具有不可預測性或不准确性。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類活動,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從貶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往往給人一種對未來行為不可預測的危机感,但從褒義的角度看,蝴蝶效應使我們有可能“慎之毫厘,得之千里”。"

8 comments:

Robin Leung 梁萬威 said...

點算呀...

結果找到門匙和手提電話嗎?

Teresa Tsang said...

唉!沒有。

不小心就是不小心,我是活該的。

Robin Leung 梁萬威 said...

有可能是遇上文雀了,記得要換鎖並向警方備案報失。

Teresa Tsang said...

知道、知道。

Teresa Tsang said...

還有文雀是 ...?賊!

Robin Leung 梁萬威 said...

文雀就是扒手。

Teresa Tsang said...

請教扒手為什麼叫「文雀」?

Robin Leung 梁萬威 said...

咁您就要留意《梁風有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