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期間,我在長洲巧遇一位德國女藝術家,專門速寫土地公;在互聯網資料顯示:
"福德神係周朝帝武王二年二月初二日誕生,姓張名福德,字濂輝,七歲就讀古文,年少英俊,天資聰明,事親至孝,為人忠厚,從事慈善,不離人群,年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二十四年間,擔任朝廷統稅官,任期中他愛民如子,體恤民間貧困,做了無數善事。
至周穆王三年,永別人世,享年一百零二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三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的樣子,眾人前往瞻仰,人人皆稱奇。
福德逝世之後,改白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一貧窮人家,想感念他,即以簡陋安其位,用四塊大石打成石墳,一塊作頂,三塊作牆,因福德為官公正,取其名福德。
豈料有奇蹟巧合,虔誠信仰福德之人,為時不久,由貧窮而變富有,原因是五殼豐收,六畜興旺,人馬平安,眾鄉民認為是福德神恩護佑,鄉民集議籌資興建福德堂一座以茲報答。
此事不久傳至朝廷,即承當朝周穆王,賜號「土地公」,並頒賜聯一對曰,「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安仁自安宅,有土必有神」。此事傳出之後,百姓更為敬奉,中國以前未有佛教,就有土地公神,為最古老。
五殼從田地裏生長出來,飲水思源,應該感謝土地。人們在自然崇拜之餘,慢慢地把地也神化了,「公」是尊稱,「社」就是祭祀神祇的地方。土地公掌管村落土地、家室守護、五殼耕稼、墳墓守望、商家生意和各種雜務,比較大的市區土地廟,另外還設法陪祀文武判官,分列在兩旁,而虎爺是土地公的坐騎,供祂差遣。
人們對土地公的祭拜的形式也逐漸改變,譬如最初隨便砌幾塊石堆,或用一塊方石寫上「后土」,就表示土地公神靈,至於迷你型的廟宇,建在田頭田尾或各個角落,裏面貼上一張小紅紙代表土地公,各地財力不同,土地公廟的建築或神像的雕製也有顯著的差別。"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